碳源碳排放計算模型是通過量化分析各類碳源(能源、工業、農業等)的溫室氣體排放量,構建的數學統計體系。其核心目標是準確測算人類活動產生的CO?、CH?等溫室氣體排放,為碳減排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。國際通用模型主要遵循《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》方法論框架。
主流計算模型分類
(1)排放因子法(Tier 1)
公式:
[ E = A * EF ]
E:排放量
A:活動數據(如燃料消耗量)
EF:排放因子(單位活動量的排放系數)
特點:
基礎方法,數據需求少
適用于國家/區域級宏觀核算
誤差較大(依賴默認排放因子)
(2)過程分析法(Tier 2/3)
原理:
通過工藝流程實測數據(如燃煤電廠燃燒效率、碳捕集率)精確計算排放量。
特點:
企業級微觀核算
需設備級監測數據
精度提高30%-50%
(3)生命周期模型(LCA)
覆蓋范圍:
"從搖籃到墳墓"全鏈條排放,包括原材料開采、運輸、使用、廢棄處理等環節。
典型工具:
GREET模型(交通能源領域)
SimaPro(工業產品碳足跡)
模型優化方向
數據顆粒度:融合物聯網實時監測數據替代統計估算
動態因子:引入氣候條件、設備老化等時變參數
不確定性分析:蒙特卡洛模擬量化誤差范圍
碳排放計算模型的選擇需匹配核算目標的數據可獲性和精度需求。當前趨勢是構建"宏觀-微觀"聯動的多尺度模型體系,結合大數據和AI技術提升動態計算能力,為"雙碳"目標實現提供精準決策依據。企業應用時建議優先采用Tier 2級以上方法,并通過第三方核查確保結果公信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