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B 4287-2012是我國針對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,由環境保護部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。該標準替代了1992年版標準,對紡織染整企業的廢水排放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,是我國紡織行業污染防治的重要技術規范。
適用范圍
標準適用于現有和新建紡織染整企業的水污染物排放管理,涵蓋棉、毛、麻、絲、化纖等各類紡織品的染整加工過程。根據企業建設時間,將污染源分為現有企業和新建企業兩類,分別執行不同的排放限值要求。
主要技術內容
標準規定了紡織染整工業廢水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、監測要求和實施監督等內容。核心控制指標包括化學需氧量(COD)、五日生化需氧量(BOD5)、懸浮物(SS)、色度、氨氮、總氮、總磷等12項污染物指標。根據企業排水去向不同,分為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兩類標準限值。
排放限值特點
2012版標準較舊版大幅加嚴了污染物排放限值。直接排放的COD限值從100mg/L降至80mg/L,BOD5從25mg/L降至20mg/L。新增了總氮(15mg/L)、總磷(0.5mg/L)等控制指標。特別對含重金屬的染整廢水提出了專門限值要求,如六價鉻不得超過0.2mg/L。
監測要求
標準規定了采樣頻次、監測分析方法等具體要求。企業應按月進行自行監測,環保部門開展監督性監測。對流量、pH值等指標要求實時監控,COD、BOD5等關鍵指標要求每季度至少監測一次。所有監測數據應保存至少三年。
標準實施意義
該標準的實施推動了紡織染整行業的技術升級和污染治理。通過提高排放要求,促使企業采用清潔生產工藝和高效廢水處理技術。據生態環境部統計,標準實施后紡織行業廢水COD排放量下降了約30%,有效改善了水環境質量。
行業影響分析
標準實施初期對中小企業造成較大壓力,部分企業因無法達標而關停或轉型。但長遠看促進了行業整合和技術進步,推動了一批先進處理技術的應用,如膜生物反應器(MBR)、高級氧化等。同時也帶動了環保服務業的發展。
隨著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,預計未來標準還將進一步加嚴。特別是在特征污染物控制、有毒有害物質限值等方面可能提出新要求。企業應提前布局深度處理技術,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率,以適應更嚴格的環保監管。